李强:Tubridge®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

编者按:

2018年10月25日,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李强教授在微创神通公司举办的“刚柔并济 所向披靡——Tubridge®血管重建装置臻选发布会”上,为我们分享了Tubridge®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应用体会。(文末附精彩授课视频)

1.jpg

李强教授精彩授课

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,对于颈内动脉动脉瘤和椎动脉动脉瘤,包括Tubridge®在内的血流导向装置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,而对于颅内远端动脉瘤,其结果尚存在争议。颅内远端血管直径小,侧支和穿支丰富,路径迂曲,既往使用Pipeline等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,并发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动脉瘤,因此,对于颅内远端动脉瘤,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安全性是临床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。


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

image.png

这是早期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报道,该文献指出,六名患者随访2年后的终点结局均为死亡或者重残。

image.png

另一项单中心报道,对于有症状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,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重残率约⅓。


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

image.png

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术后结果优于椎基底动脉,愈合力也相对较好,尤其是梭形动脉瘤效果较为突出;但是对于分叉处的动脉瘤效果较前者稍差。另外从安全角度分析,仍存在很多问题,并发症的发生率约20%,而永久性并发症约10%左右。


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小血管动脉瘤

image.png

我们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小血管动脉瘤进行了Meta分析,纳入26项非对比研究共572个动脉瘤:

(1)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6%。完全闭塞率为70%,全因患病率为20%。手术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%和4%。

(2)囊性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低于非囊性动脉瘤(55% vs 73%)。


不同血流导向装置的比较

image.png

不同血流导向装置相比,Tubridge®在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上安全性和Pipeline等血流导向装置没有明显差异。而Tubridge®柔顺性更好,在远端血管的通过性更好,定位更加容易,这一特点可能对于手术安全性的改善有意义。


Case 1 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

30岁男性患者,突发头痛1月余。

image.png

CTA可见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。

image.png

经过DSA评估,可见动脉瘤瘤体较大,远端血管3.0mm,近端3.3mm,总体覆盖长度较长。最终选用2枚Tubridge®支架(远端3.5mm*35mm,近端4.0mm*35mm)血流导向装置治疗。 

image.png

术中导管到位,支架头端释放。

image.png

为获得远端较好的支撑力,远端尽可能多的锚定距离,分步打开支架,适当释放微导管张力。

image.png

桥接第二枚支架,2枚支架尽量多地桥接,以获得更稳定的支撑。

image.png

支架近端定位,适当给予张力,使支架不跨过S弯,尾端回撤微导管张力,支架完成释放。

image.png

Dyna-CT提示支架放置良好,桥接部分较紧密。

image.png

最后应用弹簧圈填塞瘤体。

image.png

术后2个月随访,动脉瘤不显影,大脑中动脉重建良好,支架覆盖的分支通畅,无神经系统新发体征。


Case 2 胼周动脉动脉瘤

78岁男性患者,既往HTN病史,因脑梗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。

image.png

患者需进行抗栓治疗,动脉瘤不规则,因此需要针对动脉瘤进行处理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动脉瘤位于胼周和胼缘的交界处,载瘤动脉近端2.3mm,远端2.2mm。

image.png

载瘤血管位置较远,纤细并且迂曲,但是术中T-Track仍可顺利通过血管到达远端,以保证支架头端释放顺利。

image.png

术中应用3.5mm*15mm Tubridge®支架,术后造影示支架释放良好,瘤体处可见造影剂滞留,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。


总结

1.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技术上可行,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;

2.非囊性动脉瘤更易于愈合;

3.Tubridge®在远端小血管中有良好的通过性、顺应性和操控性,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安全性,有待于更多的病例验证。

阅读数: 578